这蒸汽火车做出来一辆,第二辆就是依葫芦画瓢了,不难,之后都不需要祁秋年出马了,曲子博就能带着自己的学生去修建了。
现在难的问题是铁,还有修铁路。
北宜到京城,可以说是一马平川,这铁路自然好修,但其他地方就未必了,少不了要开山建桥。
先说铁矿的问题。
大晋是华夏某个分支,意思就是依旧在一片土地上,国土内的铁矿其实不少,但开采并不多,再则,如今都只靠人工开采,炼铁技术在祁秋年改进过后,也只能说马马虎虎。
至于开山建桥,祁秋年倒是能给出一些技术上的支持,让他们自己去研究。
再则,还有个资金和人力的问题。
真要把全国大部分重要州府都通上铁路,没个十来年,估计是不行的。
祁秋年琢磨了一下,“陛下,臣这两日写个策划案出来,到时候您看能不能行吧。”
老皇帝虽然也想全国都通车,但大晋如今的能力,他心里也是有数的,不过按照祁秋年现在的话来说,显然是有可行性的?
老皇帝也心潮澎湃的。
参观完火车厢,祁秋年还带他们去了驾驶室去看了一眼。
简单地讲了一下运作原理。
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都如同听天书似的,但他们给出的表情都是虽然听不懂,但是好厉害的样子。
唯一能听明白的,还是晏承安。
有时候晏承安甚至还能和祁秋年有问有答的,大臣们看得喜悦。
从前,老皇帝纵容祁秋年耗费钱财,还有这么多的精铁,他们不是没有怨言,也都在朝堂上隐晦地提过。
毕竟在有了水泥路之后,这铁路对他们来说反而是个鸡肋,甚至他们都想象不到这铁路到底是什么路。
幸好他们的陛下力排众议,没搭理他们这些见识短浅的,让祁秋年把这铁路给修起来了。
如今,真的是给他们上了一课。
一日的工夫,就能从北宜到京城,这是他们从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。
祁秋年心说,老子要是有本事,把高铁研究出来,北宜到京城,也就是一两个小时的事情,要么把飞机弄出来,从大晋的最南到最北,也就是几个小时的事情。
但他没这本事。
不过,他已经把科技的种子给埋下去了,该拿出来的资料,他也不会吝啬,总会有适合吃这碗饭的能人异士出现。
从前的华夏,从比大晋目前稍微好一点点的情况发展到世界科技大国,也不过只是用了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。
华夏能做到的事情,他相信大晋的能人,拼一把,也是有希望的。
如今,又有了高产量的粮食,大米也培育出了杂交水稻,旱稻,虽然产量还比不上后世,但均田制也实施下去了。
这些东西加起来,百姓们只要肯干,勤快一些,总归不会再像从前那般饿肚子了。
能填饱肚子,接下来就是井喷似的人口暴增。
这是必然的经过。
他们现在把科技的种子埋下去,接下来只要发展重视教育,十几二十年后,那些孩子长大,就会成为发展的中坚力量。
祁秋年简单地说了一下自己的设想,老皇帝听得那叫一个热血澎湃。
恨不得自己再年轻二十岁。
他年纪大了,祁秋年口中的美好未来,他恐怕是看不到了,所以他的目光落在了晏承安的身上。
大臣们似有所感,目光也落在了晏承安的身上。
从前祁秋年拿出来的那些东西,那些顽固不化的老大臣还能说一句那就是奇技淫巧,但这个蒸汽火车,还有这铁轨,如何能说是奇技淫巧?
他们知晓晏承安和祁秋年走得近,如果晏承安当了皇帝,那祁秋年必然会继续掏自己的老本儿,大晋何愁发展不起来啊?
若是换了个别的皇子即位,知晓祁秋年的本事,重用是应该的,但上位者都有一个毛病,就是会担心臣子功高震主,到时候这祁秋年,恐怕也没这么尽心尽力了。
落在晏承安身上的目光,更加炙热了。
晏云澈把这些大臣们百折千回的脑回路听了个清清楚楚,不由得松了一口气。
尽管父皇现在有这个意思,但能得到大臣们的支持,日后跟其他皇子竞争起来,也会轻松许多。
参观完了火车,预定的是三日之后返程。
祁秋年邀请了老皇帝还有大臣们。
特意给他们腾了两节车厢出来,老皇帝和妃子们,还有天子近臣,都住贵宾车厢,其他的,卧铺车厢就差不多了。
反正也不是全部都去,老皇帝只点了几个大臣出来。
其他的要去,那就自己买票去吧。
到时候工人们,略微挤一挤,来的时候都没坐满呢,也不至于坐不下。
趁着这时间,祁秋年也去处理了一下京城的生意问题,把后续的工作也交代了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