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羊油汤饼加了香料,确是香喷喷的。
三个弟子端起碗来,手中的筷子便再没有停过。
师父却因为先前事情搅扰,再没有了吃饭的心思,他端着一碗汤饼坐在一个树桩子上,远望几个弟子离去的方向,其实私心里还有几分希冀,希望董谦他们会半路回心转意,跟着大弟子折返回来。
然而这种可能根本微乎其微。
师父低下头去,又轻轻地叹息了一声。
这时候,一个穿着灰色僧袍的僧人踏足这片深林之中,其目标明确,迈步直朝坐在树桩子上的老者走了过来,临近老者之时,白眉白须的老僧双手合十,向这位阴喜脉的掌灶人说道:“南无阿弥陀佛……
叨扰阁下,能否请施主施展贫僧一碗饭吃?”
“你看!”高胖老者放下饭碗,有些无奈地同三个弟子说了一句,“才做好饭,就有人闻着味儿过来了!”
他接着抬头去看那白眉僧人,指了指灶上的铁锅,又道:“煮了羊油汤饼,和尚吃不得荤辛,这饭我怕是不能施舍给你啊。”
“酒肉穿肠过,佛祖心中留。却也无妨。”那白眉和尚如是道。
那僧人既已这般言语,掌灶爷也推拒不得,只得接过那般白眉和尚从衣袖中拿出来的钵盂,为那白眉老僧盛了满满一碗羊油汤饼。
白眉老僧将手中念珠绕至手腕上,又向阴喜脉掌灶爷道了谢,说了些吉祥话,便捧起钵盂,拿起筷子,真的大口吃喝了起来。
其将一整钵羊油汤饼吃了个精光,去不远处的溪边洗净钵盂与筷子,又转了回来,坐在阴喜脉掌灶爷旁边的石头上,垂着眼帘,盘腿打坐。
老僧方才闭上双眼,几个呼吸之后,如雷鼾声便在他鼻间响起。
只在这须臾之间,他便已沉沉睡去!
掌灶爷见那老僧吃罢饭后,也不说离开,直在他旁边的树桩子上坐着睡去,更不明白当下情形,他正犹豫着该不该叫醒老僧,与其言语几句,问明其来意之时,野林子外有些吵闹人声、驴骡叫声纷纷响起。
那些声音尚未临近这片山林,一高大青年与一红衣绿裙的女子步入林间,走入阴喜脉掌灶爷的眼帘之中。
、风门脉,燧火脉
“啧……”
阴喜脉掌灶爷‘王云’眼见得那对郎才女貌的男女朝自己这边走来,咋了咋舌,喃喃道:“这少见人烟的一片野山林,今下倒是热闹起来了。”
而在他身旁树桩子上低头睡去的白眉老僧,此时亦逐渐止住了鼾声,似是要自睡梦中醒转。
那青年人带着身后女眷,甫一走近王云身前,那石砌小灶中的薪火倏地激烈跳跃起来,火势一下子猛烈了许多。
灶班子里的几个童儿少年当下都放下了手里的碗筷,目不转睛地打量着这一对自林外走来的璧人,一时间也未注意灶头猛然窜起又倏忽收敛的火光。
“老伯,能否请您舍碗饭吃?
先前忙于诸事,倒是忘了吃早饭,今下有些饿了。”相貌英俊、仪表堂堂的青年人向高胖老者拱手行礼,开口直言道。
掌灶爷看了看旁边树桩子上已经睡醒的白眉僧,又看看不断飘出羊油香气的大锅,转而向苏午说道:“反正早先我的灶班走了几个弟子,还能多盛几碗汤饭出来。
请你吃碗早饭,又有何不可?
不过饭食简陋,也怕你吃不下,嫌弃我们这些乡野之人做的饭啊。”
王云也能看出当下的白眉僧、青年男女不同寻常,但他们究竟哪里不同寻常,他又看不明白,只当几位俱是高来高去的大人物,他们这样的寻常灶班,十余年都不一定见着一回。
大人物吃不吃得下他们灶班子的粗陋饭食?
这确实是王云当下的顾虑。
他也就直接向那青年人说出了自己的顾虑。
那青年人-苏午摇头失笑,道:“在下亦是乡野之人,穷苦出身,一粥一饭原本来之不易,又怎能嫌弃?”
“更何况——”苏午抬眼看了看那口铁锅,道,“这样一锅丰盛的好饭,又怎能说是简陋饭食?
我从前亦是如此,与家中兄弟姐妹围在灶边,享用家长料理的饭食。
当时的每一餐每一饭,而今想起,犹是记忆深刻,不能忘怀。”
王云闻言笑了起来,转去灶前拿了一只海碗,为苏午盛了满满一大碗的汤饼,将之递给苏午,同时道:“你也算是赶上了。
今天是我家这一个多月以来头一次改善生活,特意用羊肉煮了这汤饼。
若你换个日子过来,怕是只能和我家老少一起啃干粮了。”
“寻常人家,日用衣食,总是这些。”苏午接过海碗,便在那目不转睛地打量着自己的白眉老僧身旁坐下,他看也不看白眉僧一眼,低头专注地享用起这一碗羊肉汤饼。
老人家又拿起一只海碗,向跟随苏午而来的丹加问道:“女子可要用一碗汤饼?”
丹加笑着婉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