疾万分熟悉的姿态,开始对陶渊明上下其手。
陶渊明虽然听见了辛弃疾的呼唤,但自身尚且难保,哪能有余力帮他,只得在众粉丝殷勤的问候关怀声中,抽空给他递了一个抱歉的眼神。
辛弃疾:“……”
累了,这世界快些毁灭吧。
……
此刻的东山山麓,小河边。
于谦正一脸窒息地看着张煌言:“苍水,这就是你说的有人要跳河自杀,让我过来搭把手?”
张煌言同样一脸窒息,默默扶额道:“我也不知道会如此,都是误会,误会。”
王勃坐在他二人对面,头越垂越低,小声说:
“苍水先生,还有于太傅,我只是听沈休文在那里谈诗,说什么水中的烛影幻象乃是写诗的绝佳题材,就想着过来观察一下——”
结果张煌言倒好,远远看见这一幕还以为他想不开,直接过来给他讲了半个时辰的「要热爱生命」。
此时恰逢于谦路过,被张煌言喊了过来。
他不明所以,误会印象进一步加深,又接在张煌言后面,给继续王勃讲了一个时辰的「要积极生活」。
语速之快,言辞之流畅,让王勃连打断他的机会都没有。
直到于谦自己说累了,决定喝口水,王勃才犹犹豫豫地说出了真相。
于谦听完这个解释,心中是又好气又好笑,他素来知道张煌言不靠谱,但着实没想到他能这么不靠谱。
三人当即告别。
张煌言想起自己要为本位面拉人,于是和王勃走在了一处,极力拉拢。
于谦刚走出没多远,便听见张煌言爆发出一声惊叫:“廷益,快过来帮忙,有人要投水!”
信了他的邪,于谦如充耳不闻,往相反的方向默默加快了脚步。
人不能,或者至少不该,在同一个名为张煌言的坑里跌倒两次。
然而下一秒,王勃慌慌张张的声音也随之响起:“不好了于太傅,屈原他掉下去了!他不会是真的要投水吧,你快来看看!”
于谦:???
【作者有话说】
这两章应该每个文人都写到,没有遗漏谁了吧(点头)
张煌言作为水师大将, 自然深谙水性,当于谦赶到的时候,他已经跳下湖将屈原捞了上来。
王勃见屈原一身衣衫尽皆湿透, 犹在淅淅沥沥地滴水,忙把人迎到一旁坐下,无比关切地问:“屈子何以如此?车到山前必有路, 有甚想不开之事值得跳河!”
早有侍从送上新衣与热茶, 王勃给屈原倒了一杯,自己也捧一杯在手中。
旋即, 王勃便将先前听来的一番「热爱生命, 积极生活」的大道理,原封不动地转述给屈原, 讲了整整一个半时辰。
于谦:“……”
张煌言:“……”
这一幕好生眼熟!
王勃滔滔不绝地从头说到尾,屈原始终没能找到插话的机会,好容易等到他说累了,才徐徐道一声:“我没打算投水,原本只是在观察水边风物作诗。”
王勃一口气没接上来, 瞪大眼看他, 只听屈原又道:“因你忽然出现,我脚一滑, 这才掉了下去。”
王勃抬手捂住额头, 脸涨得通红,说不出话来。
合着还是他担心错了,任谁看到屈原站在水边,能不为此狠狠捏一把汗啊!
“多谢阁下美意”, 屈原高冠广袖, 襟簪兰草, 佩剑上的美玉在风中震荡出清脆的声响,从容地补充道,“在下铭感五内。”
王勃:就挺突然的,还有一点委屈。
他不放心地问道:“先生当真无弃世之意,并非蒙我?”
“并无”,屈原摇头,“方才我寻到李易安,向她请教书院建设之法,准备回去建立一所学校讲学。”
他现在已然经历了好些年的流放,殷忧愁悴、彷徨山泽,颇有些呵壁问天的愤懑之意,对楚国的前途与未来更是忧心不已。
然而,在天幕降世之后,随着关于后世史料的大量披露,屈原很快就意识到了一点——
楚国必亡。
秦、楚之间存在着山海一般的力量鸿沟,武安君白起铁蹄纵横千里踏破郢都,乃是必然中的必然,天下注定要在秦国手中归于统一。
这种改朝换代的洪流大势并非他一人所能阻挡,更不是提前知道了未来就能更改的。
那么,摆在屈原面前的其实只剩两条路。
一是抱石沉沙,与国同亡,二是存活下去,开设书院,以一个传承者的身份,尽可能地在华夏大地留下楚文化的印记。
他选择了后一种。
国亡可矣,然而只要楚国的文学、文字、文化还在,一点星火不灭,那么楚国就不算是真正的消亡。
张煌言听得肃然起敬,赞叹道:“了不得,为保存火光扶危济困,这是一条很艰难的路。”